考试
2021-08-01 19:11:13

孙中山和列宁根据国际关系变化,推进本国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目描述

【题目】孙中山和列宁根据国际关系变化,推进本国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和肇造,尚在幼稚时代。正如一有病之人,甫入立宪主义之医院,无力自卫,有赖于他人之维持将护。故今日之中国,不能视为一有组织之国家。

……

德国既乐于与吾商酌,则何不与之磋商。德国即显示我可用外交手段解决此问题,而我偏不与商酌,务求开战,此可谓与美国同一乎?人以外交手段行之二年,我仅行之一月;人以外交手段既近始宣战,我则突然与外交手段未尽之际,行此激烈手段,此可谓之有不得已之理耶?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列宁的思想虽然深深根植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但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最后将因阶级对立而引起自发的人民起义。相比之下,列宁并不想等待这一自发的革命时刻。因为它要基于一个先进的工业社会,以及一种在产业工人中同样发达的阶级意识,这两样在俄国都不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欧洲工人运动的裂痕。

——(德)罗伯特•格瓦特《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

材料三:俄国革命在中国之后,而成功却在中国之前,其奇功伟绩,真是世界革命史上前所未有。其所以能至此的缘故,实全由其首领列宁先生个人之奋斗,及条理与组织之完善。……故此次改组,即把本党团结起来,使力量加大,使革命容易成功。……现在有俄国的方法以为模范,虽不能完全仿效其办法,也应仿效其精神,才能学得其成功。……此三日内,每日下午本总理均在此演述民族主义。……其馀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目前没有时间来讲,将来讲后再刊为单行本寄与诸位。

——孙中山《政党之精神在党员全体不在首领一人之演说》(1924年1月25日)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2)阅读材料二,概括导致列宁“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的客观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的革命理论。

(3)阅读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在上述认识影响下所采取的革命新措施。

 

答案解析

(1)从材料一“人以外交手段既近始宣战,我则突然与外交手段未尽之际,行此激烈手段,此可谓之有不得已之理耶”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中国参加一战的态度是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由材料“中国共和肇造,尚在幼稚时代。正如一有病之人”,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共和制度尚不稳定,参战会引起局势动荡;由材料“与外交手段未尽之际,行此激烈手段,此可谓之有不得已之理耶”,可见可孙中山认为可以通过外交协商解决中德争端。 (2)从材料二“一个先进的工业社会,以及一种在产业工人中同样发达的阶级意识,这两样在俄国都不存在。”可以看出列宁“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的客观原因主要体现为俄国不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缺少相应的阶级意识;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欧洲工人运动的裂痕”,可见列宁认为一战加深欧洲工人运动裂痕,可以把帝国主义战争变成国内战争。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实全由其首领列宁先生个人之奋斗,及条理与组织之完善”,可见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与列宁的个人斗争、组织方法和列宁的革命精神密切相关。第二小问,由材料“此次改组,即把本党团结起来,使力量加大”,结合所学,可见指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三大政策,同共产党合作,创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

(1)态度:反对中国参战。理由:共和制度尚不稳定,参战会引起局势动荡;可以通过外交协商解决中德争端。(2)客观原因:俄国不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缺少相应的阶级意识;一战加深欧洲工人运动裂痕。革命理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一国胜利”理论)。(3)因素:列宁个人奋斗、组织方法完善和革命精神。新措施:召开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校。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