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4:42:13

1839年到1923年,这个时段横跨了从西方列强叩关入侵到中

题目描述

【题目】1839年到1923年,这个时段横跨了从西方列强叩关入侵到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近一个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为了解决鸦片问题,销毁了外国商人囤积的鸦片。此举立接导致了古老朝贡体系中的中国同强势扩张中的英国间的正面交锋。1923年,曾领导共和革命以推翻清朝帝制的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但没有接受其主义)。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材料二  林、孙二人是各自时代的先驱者,而他们之间却横着巨大的鸿沟,很难理解对方的话语。吊诡的是,林、孙二人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近代中国惊人的多元性背后的统一性。……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国家治理;都感受到了西方的刺激,并做出了强烈的回应;他们都是爱国者……关心中国的命运,关心中华文明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同英国间“正面交锋”的历史事件,并分别从社会性质变迁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述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林则徐作为“时代先驱者”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的表现,并概括“林、孙二人”的共同品质。

答案解析

(1)交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英之间首次交锋是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全球史观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表现:结合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做法进行分析即可,如设立译馆、翻译书籍等。(3)方略: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需要体现的是接受俄国主张的史实,如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品质:根据材料“……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国家治理;都感受到了西方的刺激,并做出了强烈的回应”可知都体现了林则徐和孙中山家国天下的情怀。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被迫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2)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翻译了《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籍,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3)进行国共合作,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都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