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8 00:22:00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

题目描述

【题目】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如何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指导当前社会生活。

 

答案解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简答题,要求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如何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指导当前社会生活。考生分析时要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矛盾的观点包括,矛盾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等。要注意知识原理与方法论和材料相结合,从矛盾对立统一、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等方面分析说明。

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待“二十四节气”,在指导生活时既要看到其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不足,促进气象科学取长补短;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时要根据环境与社会的改变,与时俱进地指导当前社会生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源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实践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对现代社会生活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