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2:39:00

(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

题目描述

【题目】(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其实际产生的结果是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进,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二提到,①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例如,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试和农拱区的分界线。侧重解读②,唐朝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注意史论结合。

(1)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实际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侧重解读②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外交: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