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1:48:53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有道,何如?”孔子对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两种思想的不同境遇及原因。

(2)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要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反映的孔子的“以德治民”思想和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说明孔子思想未被重视,同时汉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说明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后,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而逐步确立起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第(2)问要求比较朱熹和李贽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材料三中朱熹主张坚持儒家思想,材料四中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可见两人对孔子的迥然不同的态度,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1)孔子:为政以德。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思想未被重视。其主张不适应当时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的政治需求;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逐渐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原因: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说明: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质疑、挑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