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国式过马路”,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顽疾,有损文明形象。各地都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式过马路”,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顽疾,有损文明形象。各地都在下大力气整治这一顽疾。有些地方通过严厉处罚,闯红灯现象大为减少;有些地方社会风气好,人们文明素质较高,自觉遵纪守法,闯红灯现象基本得到遏制。运用《与法同行》的相关知识回答:(1)上述材料表明:法律和道德各有什么优势?(2)请写出所提建议的依据。(3)请你就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提出建议?

答案解析

(1)法律在国家强制力方面有优势,或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 ,道德在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有优势,或道德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比法律广。(2)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公民:弘扬法治精神或自觉守法护法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或积极承担社会的家庭责任。(3)法律的强制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或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或相互促进 。

(1)从设问看,此问属于“是什么”类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道德和法律各自的优势,旨在考查学生对相近事物的区分能力,难度值中等。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呈现的内容,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法律在强制力方面比道德更加具有约束力;道德调整的对象和范围要大于法律,因此道德在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有优势。(2)从设问看,此问属于做法类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怎样减少道路上的不文明现象,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值较大。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谁有责任”,结合此题可以看出,要减少道路上的不文明现象,国家、社会有关部门、公民个人都有责任。具体地说,国家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道德和法律宣传,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大对不文明现象的检查和治理力度;公民个人应加强道德修养,强化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公民。(3)从设问看,此问属于“是什么”类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第二问的答案,说出建议的依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值中等。所提建议中有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的做法,因此在回答依据时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法律的强制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如果回答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可以。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