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的租税。628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又命令免去关中两年的租税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的负担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2)材料一中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农民改进而制成的哪两种新型工具?

(3)图3是宋代的《耕获图》,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达。当时,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重要的粮仓在哪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一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

(1)减轻赋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曲辕犁;筒车(3)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经济重心南移(4)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如精耕细作;推广引进高产作物等。

(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的租税。”等信息可知,唐太宗为减轻农民的负担所采取的措施是减轻赋税。减轻赋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曲辕犁,图二反映的是筒车。(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南方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占城稻。宋朝时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胡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看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4)根据材料四内容“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可知,这一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如精耕细作;推广引进高产作物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