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唐中后期由盛转衰,其中教训为宋朝所吸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唐中后期由盛转衰,其中教训为宋朝所吸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1)材料一的诗中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造成的景象?思考点:从杜甫生活的时代来考虑;参见教材第23页正文前小字内容。(提示:在合适括号内填正确)

A. 文景之治( )   

B. 贞观之治( )

C. 开元盛世( )   

D. 安史之乱( )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上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思考点:从开元年间唐朝政局、制度、军事等方面考虑;参见教材第 23 页正文内容。(提示:在合适括号内填正确)

A.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

B.军镇节度使的权力集中、势力膨胀( )

C.中央与地方的兵力不平衡、外重内轻( )

D.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扩张势力、发动叛乱( )

材料二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天下尽裂为方镇,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据《新唐书·方镇表》记载,当时全国有藩镇42个,实际上远不止此。节度使的职位往往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后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危机?思考点:从唐后期统治在政治方面出现的问题考虑;参见教材第24页(提示:在合适括号内填正确)

A.安史之乱极大的破坏了唐朝经济( )

B.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

C.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宦官专权( )

D.黄巢领导农民起义给唐朝致命性打击( )

材料三 宋代文化虽没有汉唐时期的万丈豪情与雄伟风姿,其精致细腻与内敛深沉的风骨,也非汉唐所能望其项背。经历了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倾轧与混乱之后,宋代的君臣都意识到,统治之术绝非武力所可独揽,应该文武并用。

——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政治的特点。思考点:从宋朝吸取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考虑;参见教材第30页。(提示:在合适括号内填正确)

A.万丈豪情和雄伟风姿    ( )

B.精致细腻和内敛深沉( )

C.武将势力强大、专横跋扈( )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提示:在合适括号内填正确)

A.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教训( )

B.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的教训( )

C.北方契丹族占领燕云十六州,威胁北宋政权( )

D.西北党项族元昊派军队进攻北宋,屡屡获胜( )

答案解析

(1)D(正确);(2)A(正确)B(正确)C(正确)D(正确);(3)B(正确)C(正确)D(正确);(4)D(正确);(5)A(正确)B(正确)。

(1)根据材料一“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朝诗人,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诗中“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描绘的是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因此D正确。(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安史之乱的原因,在于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因此ABCD是正确的。(3)依据材料二“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天下尽裂为方镇,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唐后期出现的政治危机,BCD符合题意。因为A属于经济范畴。(4)依据材料三“……宋代的君臣都意识到,……应该文武并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是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可知,ABC与政治特点不符,因此D正确。(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教训;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的教训。选项CD与北宋的政治制度内容没有联系;因此AB正确。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