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题目描述

【题目】(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六合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居数日,唐出兵趣⑤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记》)

(注)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②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③六合:今江苏六合。④太祖皇帝:赵匡胤。⑤趣(qū):奔赴。

【1】请用“/”给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断两处)。

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驰: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盈:__________

(3)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  将:____________    (4)居数日   居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4】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有哪些共同点

答案解析

(甲)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乙)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唐齐王景达率领两万多士兵,从瓜步 (江苏六合东南)这个地方渡江,离六合二十多里,设立栅栏不再前进。诸位大将想要攻打他们,太祖皇帝说:“对方设立栅栏使自己固定呆在那里,是害怕我们。现在我们的军队不到两千人,如果前往攻击他们,那他们就会发现我们人少;不如等他们来攻打的时候再攻击他们,一定能大破(打败)他们。”过了几天,唐军出兵奔赴六合,太祖率军奋力出击,大败唐军。杀死、擒获将近五千人,剩下的人尚且还有一万多,跑着去渡江,争抢小船淹死的人很多,于是唐军的精兵就没有了。【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剩下的人尚且还有一万多,跑着去渡江,争抢小船淹死的人很多”,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盈”充满的意思,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鼓:击鼓,再:第二次,俟:等到。【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曹刿和太祖都对实际情况注意审慎观察;都具有英明果断、沉着冷静的特点;都做到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