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1:30:35

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  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

(2)材料二中韩非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答案解析

(1)依据材料一“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可得出目的;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仁”和“礼”。(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可直接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在当时相对其它思想派别讲具有加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推动了秦国等国变法的出现,据此得出结论。(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社会教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兴办学校以及加强儒学教育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目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析回答。

(1)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主张:社会教化。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