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7:50:32

???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5)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简要分析此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

答案解析

(1)因素:根据“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得出民心。主张: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仁政。(2)主张:根据“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得出节用爱民。关系:联系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3)标准:根据“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得出百姓的忧乐。主张:联系所学可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共同:根据“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概括得出以民为本。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儒学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5)观点:根据“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得出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背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背景,分别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等角度分析回答。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主张:节用爱民。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共同: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5)观点: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