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①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洫(xù):护城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

(3)兴兵伐之_________________

(4)遂取陈焉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与“夫陈,小国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D.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4】曹刿和宁国遇到问题时都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当权者目光短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句意为: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句意为:发动兵马讨伐它。兴,发动。(4)句意为:于是占领了陈。取,攻下、占领。【2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夫陈,小国也”意为:陈,是一个小国。“……也”是一个判断句式。A.句意: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计算着日子来等待了。陈述句式;B.句意:这三个人,都是平民。“……者,……也”判断句式;C.句意:用脚踢着给人,乞丐也不屑接受。陈述句式;D.句意:当我跟着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之中。陈述句式;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狱,指诉讼事件。察,明察。以,按照。情,这里指诚心。(2)则,那么。上,指君主。【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甲文中曹刿询问庄公作战的依仗,庄公说了三点理由,曹刿肯定了“忠之属也”这一条件,从中反映出他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乙文中的使者只看到陈国“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的表面现象,而宁国经过分析,看到了这三种现象背后的“民怨上”和“民力疲”的实质,因为建议攻打陈国,并最终获胜。从中可以看到宁国看问题全面、辩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围绕这两点拟写启示即可。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